学术荟萃系列专题合肥股票配资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健康领域时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只有不断探索追求前沿学术,开拓思维,勇于创新,才能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高尚健康集团坚持“精益匠心、厚德尚医、诚信务实、开拓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注重打造学术软实力,以理论学术为重要支撑指导临床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民。
高尚健康集团学术荟萃系列专题是集团医疗专业学术品牌的专栏,将为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科研成果、学术荣誉等搭建沟通和发布平台,深入探讨医学影像、健康体检、精确医疗、核药科技等方面的学术前沿成果与发展变化,凝聚科研创新力量,进一步推进实现高水平学术科技实力,构筑起医疗健康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
前 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其他认知障碍疾病是发生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的一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起病隐匿且病程呈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症状,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和视空间等认知域,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职业功能,最终进展为全面性痴呆。
展开剩余93%目前,全球约有4700万人患有痴呆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两倍多(约1.31亿)。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精简版)提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阿尔茨海默病(AD)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不断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
本次学术荟萃系列专题分享核医学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价值,以18F-AV1 PET为主体,着重展示其示踪剂——氟[18F]贝他苯(18F-AV1)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应用优势。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与诊断标准
病理特征:
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大量β-amyloid(Aβ)蛋白在细胞外沉积形成的淀粉样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在神经元内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的变性。
诊断标准: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有两个:
· A+T+N框架
根据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and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NIA-AA),A+T+N框架的含义是:A代表Aβ,T代表Tau,N代表神经元或突触。
该标准指出,当患者被检查出Aβ阳性(A+)和Tau阳性(T+)时,无论神经变性或神经元损伤为阳性(N+)或阴性(N-),均能将患者确诊为AD
· ATNIVS框架
核心1类是确诊AD的重要标准,包括Aβ蛋白病途径的生物标志物(A)和磷酸化Tau蛋白的中间片段(T1)
18F-AV1 PET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18F-AV1 PET概述
Aβ-PET通过正电子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实现脑内Aβ沉积的活体可视化,对成年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神经炎斑块水平进行测定,以评估阿尔茨海默病(AD)和其他认知障碍功能下降原因。
18F-AV1 PET是Aβ-PET的一种,其示踪剂通用名为氟[18F]贝他苯注射液,简称AV1, 是目前我国唯一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应用于临床的的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剂。该示踪剂唯一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审核,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准确、非介入式诊断的显像剂。
适用范围
阿尔茨海默病学会(AA)联合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制订Aβ-PET的适用范围如下:
适用于:
· 疑似AD病理,出现MCI/痴呆典型或不典型症状,不限年龄
· 评估是否接受Aβ单抗治疗,监测治疗效果
· 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状态可疑,待明确的患者
· 告知MCI患者的预后
可能适用于:
· 存在高AD风险(年龄、基因、家族史)的主观认知障碍患者
· 疑似AD病理,确认痴呆患者的预后
Aβ PET检查三大临床价值
01
早期诊断
NIA-AA新标准明确将Aβ-PET作为确诊AD的核心1类标志物,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助力临床提前10-15年发现无症状期病理改变。Tau-PET可以提供AD患者大脑中Tau蛋白沉积部位,这是体液生物学标志物无法提供的,在AD的生物学分期中起到关键作用。
02
鉴别诊断与疗效评估
根据《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淀粉样蛋白PET不仅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是疗效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推荐使用淀粉样蛋白PET为AD准确诊断、疗效判断、疾病转归提供依据。AD 抗 Aβ 疾病修饰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建议行淀粉样蛋白PET评估和随访疗效监测。(Ⅰ级推荐,B级证据)
鉴别诊断
氟贝他苯-PET在对照组、PD、VaD和FTLD与MCI、DLB、AD患者皮层结合图像有明显差异
大脑新皮层氟[18F]贝他苯PET显像半定量SUVR
注:虚线表示高和低氟[18F]贝他苯β-淀粉样蛋白结合的阈值(SUVR1.4)。*与NC(即H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例DLB、1/11例FTLD中和1/4例VaD表现为高氟[18F]贝他苯皮质摄取,但结果低于AD组。PD组未显示皮质高氟[18F]贝比他苯摄取。
疗效评估
仑卡奈单抗治疗的应用:启动时、3、6、12、18个月随访Aβ-PET
仑卡奈单抗临床试验的代表性受试者Aβ-PET图像,示踪剂为[18F]氟贝他苯,18个月时平均值为23 Centiloids,<30 Centiloids阳性阈值,68%患者Aβ-PET值已达阴性
03
多种探针+多模态影像整合
PET/MR可提供功能学信息和高软组织分辨率解剖信息,不仅可以评估患者脑代谢(FDG PET)、Aβ沉积情况(Aβ PET)、Tau蛋白累积区域(Tau PET),MR还能对AD中后期的解剖学改变(如大脑皮层变薄、海马萎缩)进行评估, 也可以对共病(如脑血管病)进行评估,助力AD患者的高准确度诊疗。
18F-AV1 PET图像的视觉判读
阴性图像特点:所有4 个典型脑区灰质的显像剂摄取(即信号强度)均低于白质
阳性图像特点:4 个脑区中至少有一个区域大部分层面的显像剂摄取等于或高于白质中的显像剂摄取
病例展示1:鉴别诊断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
病例a:
78岁女性,临床症状为轻度认知障碍(MCI),MRI显示白质脑病,FDG-PET显示弥漫性低代谢模式
经FDG-PET评估后初步倾向于血管性痴呆
病例b:
77岁女性,临床症状为MCI,MRI显示白质脑病,FDG-PET显示弥漫性低代谢
· 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
MR+18F-FDG+18F-AV1 PET图像
18F-AV1 PET诊断
病例a:
18F-AV1 PET诊断结果为阴性(无淀粉样蛋白沉积)
最终确诊为血管性痴呆
病例b:
18F-AV1 PET结果为阳性(淀粉样蛋白沉积)
最终诊断为混合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合并血管性痴呆)
病例展示2:鉴别诊断额颞叶痴呆(FTLD)与额叶变异型AD
病例a:
63岁女性
FDG-PET:显示符合FTLD特征的低代谢模式,但顶叶皮质受累轻微,代谢异常区域主要分布于双侧额颞叶,符合FTLD的典型代谢模式
病例b:
66岁男性
FDG-PET:呈现与FTLD相似的低代谢分布,但顶叶保留相对较好,额颞叶代谢减低与AD额叶变异型存在部分重叠
· 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
18F-FDG+18F-AV1 PET图像
18F-AV1 PET诊断
病例a:
18F-AV1 PET:淀粉样蛋白沉积阴性
最终确诊为FTLD
病例b:
18F-AV1 PET: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阳性
最终确诊为AD
病例展示3:鉴别诊断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症(PPA)
病例a:
59岁女性
FDG-PET:显示类似FTLD的广泛低代谢模式,代谢减低主要累及左侧语言相关皮质(如颞顶交界区)
病例b:
59岁男性
FDG-PET:呈现FTLD样代谢模式,显著前颞叶代谢减低(左侧优势),符合语义型PPA(svPPA)特征
· 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
18F-FDG+18F-AV1 PET图像
18F-AV1 PET诊断
病例a:
18F-AV1 PET:淀粉样蛋白沉积阳性
最终确诊为AD源性logopenic型PPA(lvPPA)
病例b:
18F-AV1 PET:淀粉样蛋白沉积阴性
最终确诊为FTLD源性语义型PPA(svPPA)
病例展示4:鉴别诊断抑郁症相关认知障碍
· 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
18F-AV1 PET图像
18F-AV1 PET表现
病例A(假性痴呆)
18F-AV1 PET表现:皮质未见异常示踪剂摄取
cSUVR值:1.08
随访结果:抗抑郁治疗后认知功能显著改善
病例B(AD相关抑郁)
18F-AV1 PET表现:双侧顶叶/后扣带回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
cSUVR值:1.62
随访结果:2年内进展为AD痴呆
小 结
AV1具有灵敏度高、亲和力高、摄取率高、噪声小、准确度更高的特点优势,18F-AV1 PET显像技术的出现,是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在早期发现Aβ沉积,显著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能力, 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并在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精简版)[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9) : 2701-2727. DOI: 10.3760/cma.j.cn12137-20240416-00883.
2.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45): 3615-3626.
3.淀粉样蛋白PET脑显像技术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0,40(12):736-74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 等.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45):3615-3626.
5.Cell. 2019 October 03; 179(2): 312–339. doi:10.1016/j.cell.2019.09.001.
6.Villemagne VL, et al. J Nucl Med. 2011 Aug;52(8):1210-7.
7.N Engl J Med 2023;388:9-21.
8.Alzheimers Dement. 2018 April ; 14(4): 535–562. doi:10.1016/j.jalz.2018.02.018.
9.Alzheimer’s Dement. 2024;1–27;DOI: 10.1002/alz.13859.
10.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17 Dec;44(13):2239-2248.
11.J Alzheimers Dis. 2023;95(3):1013-1028.
12.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2, 2022. doi:10.1001/jamaneurol.2022.2793
13.J Nucl Med. 2017 Aug;58(8):1285-1292.
14.J Nucl Med. 2005 Dec;46(12):1959-72.
15.Lancet Neurol 2008; 7: 129–35.
16.J Nucl Med. 2010 June ; 51(6): 913–920.
17.J Nucl Med 2009; 50:1251–1259.
18.J Nucl Med. 2012 Mar;53(3):415-24.
19.J Nucl Med. 2021 Jul 1;62(7):999-1005.
20.Klunk et al.. Alzheimer Dement, 2015.
21.Rowe et al.J Nucl Med.2016.
22.Rowe et aL, EJNMMI. 2017.
23.Navitsky et al., Aizheimer Dement. 2018.
24.Battle et al. EJNMMl Research, 2018.
文案:张凯茵
审批:成蕾、柳伟坤
图来自学术文章合肥股票配资,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四川省盈信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